0502(五) 晴 偏 陰


去玩吧!


九點
擷雲 打算怎麼玩呢?
努力思考每個來花蓮玩的人
該帶給他們什麼樣的花蓮之旅呢?
鑒於上次黃瑞銘來花蓮  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花蓮市看妹之外
也是安排不少知性之旅,但是興趣似乎不高
整天活動最高潮居然是三個人在木瓜山賞螢火蟲這個橋段
一一 活動果然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林猷哲應該比較能接受知性一點的活動吧!
好險我的推測沒有太大的意外,好險!

第一站:台灣觀光學院
      怎麼會選擇這個點呢!?
      因為我覺得花蓮的學校都好棒! 花蓮的確是個觀光之城,
      因緣際會的認識了兩團的台灣觀光學院的學生,
      一組是在馬太鞍認識的,一組則是在水保義工解說訓練活動中認識的,
      雖然校地不大(與東華相較之下),但是該有的設備都不遜色,
      重點是因為當天早上在交誼廳邊吃早餐邊看花蓮地方新聞發現----
      阿基師去那邊拍電視,所以安排了這一個活動。

第二站:讚炭工房
       其實,每種產業都是有他的背景與故事,
       看似不起眼的工作,經過解說、宣傳,就會變的生動的活起來,
       讚炭工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過去,燒竹片哪有什麼可觀的收入,但是在老闆的重新規劃之後,
       這個地方,似乎變的有趣多了,竹炭,經過高溫燒烤之後,好像真的變的超厲害的
       我房間也放了片竹炭,過濾開水,除濕,一兼兩顧(我應該沒有置入性行銷的疑慮吧!!!)
       不過我也發現,台灣女性的驚人消費能力! 超強!!
       出去玩,就是要花,即使回家之後把那些東西藏到櫃子裡面,
       也不要回家之後萬分懊悔沒把哪件帶回去
       在經過老闆的父親講解路線之後,前往下一站- 箭瑛大橋。

第三站:箭瑛大橋
       對於這座橋的故事,我是從一間叫做"荳蘭橋臭豆腐"店裡懷舊海報中獲得的。
       當初就暗下決定,我一定要去這座橋走走,趁著這個好機會,就剛好去啦~~
       老闆把路報的這麼難行,其實只是在農會的時候轉彎,然後順著路直行三四公里就到了嘛
       來講一下箭瑛大橋的故事吧!
       不過詳細的故事可能無法講的很仔細,
       雖然我再紀念公園上用心的去感受當初六零年代這裡的點滴,
       請聽我娓娓道來!!!
       在過去,大榮里和山興里之間只有一個很簡單的便橋,
       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六日,黛納颱風來襲,溪水暴漲而沖垮便橋,
       心繫學生的山興國小老師-張箭、鄧玉瑛、林寶炫等老師們則牽手涉水過花蓮溪,
       不料溪水湍急,張箭、鄧玉瑛老師被大水沖走。
       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也深受感動,決定在該處興建水泥大橋,
       以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
       並為表彰張、鄧二位老師的克盡職守、因公殉職的精神,
       取張箭的「箭」和鄧玉瑛的「瑛」命名為「箭瑛大橋」。
       報告完畢。
       走上紀念涼亭,老師的肖像都佈滿了蜘蛛網,很難想到當初興建這座橋的繁景
       箭瑛大橋在現在看來,是一條失修的小橋,但是背後
       卻寫滿著這三十年來村落的興衰、起落。

第四站:校長夢工廠
       其實是先經過校長夢工廠才到箭瑛大橋的
       不過我懶的改了!!
       其實,鳳林鎮的人文故事背景很強,在花蓮縣而言,應該是以人文取勝的鄉鎮
       屬於社區型的博物館,我很欣賞這樣子的博物館,
       如果埔心也有這樣的博物館,我一定會努力排很多班當志工。
       話說回來,其實校長夢工廠的成立,應該真的要感謝地方的這群可愛的人們
       詳細故事我不多說,請你自己來體會一下吧,
       當地的志工媽媽真的很會解說,有問題的話,可以透過志工來聊解。


第五站:鳳林菸樓
       鳳林,還有一個特色是菸樓,日式建築設計,菸樓在過去已經落末,
       隨著觀光的發展,有意將過去的菸樓重新規劃過,不過似乎好像沒啥下文
       明明不難找,卻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棟
       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可能有所缺失
       以致於容易使遊客須更加仔細才可以找到(單純將自己的眼花怪在別人身上~~)
       不過真的有點難找是真的,這已經是我第二次找了
       終於找到 ! 爽!!
       但是 ,好像都沒在管理! 有點可惜!!
       不過乍看之下,好像頗適合作為露宿用
       如果我是環島的背包客,或許會考慮在裡面過夜
       但是前提是允許民眾在裡面過夜才行~~

  



第六站:林田山林業園區 
       這應該是第六次來到林田山吧!
       想當初第一次來到林田山應該是近六年前的事情了吧
       是農服的參觀活動。
       林田山給人的感覺像是個更寧靜的九份,
       少了攤販的喧囂、少了擁擠的遊客,
       因此有小九份之稱,不過我的第三眼印象,就是像個小九份,
       真巧!!
       自從攤販被迫離開園區後,整個環境真的變的更清幽,
       只是無法吃到當地阿嬤手工草仔粿有點可惜外,其實是不錯的
       第四次來林田山是跟陳老師來做調查的,因為當地國小後方的巨石滾落
       造成房舍損壞,險無人員傷亡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五次來林田山是自己一個人來晃晃,買了一套當地明信片,
       看到時是哪個好友會收到我寄的明信片!!! 不過目前全躺在我的抽屜裡

第七站:馬太鞍溼地
       其實,來到這個地方已經快一點了吧!
       不過我還是很想努力的做解說! 抱歉!! 猷哲讓你再挨餓一下!!
       馬太鞍其實和我有革命情感!
       研一下時候的三所論壇,毅然決然的要探討馬太鞍溼地發展的衝擊
       於是劃下不解之冤~~~
       我對於溼地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觸,
       但是我深深的受到當地居民的感召! 
       馬太鞍的故事要說 真的要說幾十頁也說不完,
       因為這個地方土地私有化、零碎化情況相當嚴重,
       芙登溪的水泥化造成族人無法更親近水
       多頭馬車的問題也出現在這,
       但是這邊的居民努力的去解決這些問題,
       成立了解說班、解說團隊,讓看似平凡的一塊地
       經過溝通、協調,取得土地,以回復過去的目標將這塊溼地變成過去的容貌
       或許不清楚過去到底是什麼模樣,
       「但。我盡力而為」
       馬太鞍的名聲也漸漸打開,希望每個來這邊的人不要覺得他無聊,
       其實,這些地方,就是有這些人的努力,才讓他更美

第七。五站 馬太鞍驛站
       其實就是吃飯! 
       我很想吃看看紅瓦屋,因為欣綠、拉藍的家、馬太鞍驛站我都吃過好幾遍
       我同學又極推紅瓦屋,不過兩個人吃紅瓦屋始終覺得不划算,
       於是又選擇了馬太鞍驛站
       猷哲果然是有錢人,當然是點當地特色套餐
       樹豆套餐,其實馬太鞍這個原住民發音 就是樹豆的意思,
       也就是指這個地方過去盛產樹豆,不過我是沒吃過樹豆,
       半夜寫文章講到吃的果然會嘴饞!
       以台北的物價來探討"樹豆套餐" 應該要用物超所值
       四五百吧!!
       但是以我在花蓮生活了近兩年告訴我,我還是認命的當個窮人吧
       雖然看起來很美味!! 對了 老闆說,他們的菜都是用無毒農業的蔬果
       (杜局長! 我幫你宣傳了!但是我是真的覺得這樣好才宣傳的!覺得我適合當直銷!)

第八站:光復糖廠
       來中花蓮玩的應該都不會錯過光復糖廠吧 
       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在路上都沒看到這麼多人
       但是來到糖廠居然可以看的"人山人海"的觀光客
       奇怪,人都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光復糖廠,應該是在所有台糖中,轉型最成功的一個吧
       也因為賣冰之後所得的收入......(不便談到金錢部分 避免引起糾紛~)
       不過我真的覺得他們的冰,黏密、扎實又好吃~~~
        被曬傷的我 ,幻想著現在吃著冰的感覺真爽!!!

第九站:大興瀑布烤肉區
        故事要說來就是在幾年前桃芝颱風襲台,在大興這個地方造成嚴重的土石流
        淹沒了部份的住家,於是為了紀念,在這個地方建立了紀念碑
        紀念碑的主體主要分為三個部份,分別為穹廬、大地與人
        希望天地人可以達到和平共處,別再發生不幸了
        不過這個地方可能因為交通、或是沒有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
        所以一般遊客不會入內參觀,也可惜了這一大片可利用的場地。

第十站:瑞穗牧場
         其實游哲對這個牧場有些微詞,畢竟他前陣子去澳洲的關係吧!
         回頭看台灣的牧場,似乎有很多需要轉型、加強的地方,
         我也得老實講,除了多了買紀念品、買吃的店之外,
         好像和我好幾年前來的時候相差不遠的樣子
         不過,這樣對於台灣人好像就很足夠的感覺,
          餵鴕鳥、乳牛,似乎就心滿意足
          不過 ,因為我沒有吃他們的乳酪和鮮奶曼頭 所以無法評論這家的食物

第十一站:掃把石帚
          我喜歡這裡的視野更勝於這兩座石帚
          傳說中,這兩個石帚是由兩個人變成的 
          石頭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出人頭和身體的區隔
          更值得討論的是當地並沒有出產這種大石頭的材料
          究竟這些石帚是從何處取得更是被很多人討論著
          (不過這種劇情好像在很多地方都曾發生過~~
               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吳哥窟的女皇宮~)
          在這邊遇到很健談的大哥,侃侃而談著蘇花高、環保、地方建設。
          地方就是要有很多聲音,才會有更多的發展。

第十二站:北回歸線
          終於,從副熱帶地區來帶熱帶地區
          果然天氣有比較好!!! 
          北回歸線的標誌坐落在舞鶴(縱谷部份)
          如果來到舞鶴台地的話
          不彷買個蜜鄉紅茶、柚香茶回家
          蜜香紅茶適合冷泡,老師和老師助理都很愛這茶
          老師有客遠來都會沏上一壺蜜香紅 來招待,很棒!!
           回到正題
          北回歸線其實有人說,標誌的地方並不是正23.5度
          而是偏離了數十公尺
          真的嗎? 我也不清楚! 等我考上導遊執照再來查詢吧

第十三站:東華文一講堂
         回到東華了,但是還是風塵僕僕的趕去文一講堂
         「鄭瑞貞琵琶獨奏會」
         留法民族音樂學者鄭瑞貞教授1942年出生於的廈門,
         從小在台北就學,跟隨國樂大師孫培章。
         除了有著豐富民族音樂實地調查之經歷外,
        也受邀至世界五大州的大學、文化中心、
        藝術節演講及演奏,目前已出版十二張民族音樂的唱片和CD。
        當初以為是留著長髮飄逸的美麗女子作為今夜的美好ENDING
        不過.....
        至少老師級的演奏是值淂加分 加分!!!

很感動,在十幾個小時中,居然可以做這麼多的事情!!
希望! 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花蓮之美~~~~



PS.1  沒想到寫完這篇需要花將近一個半小時, 好累,眼睛酸了!!
PS.2  很想將照片分享在這篇文章中,但照片還在友人手中無法整理~ 可惜!!
PS.3  晚上的好事聯播網的歌都好棒! 伴隨著我寫網誌的都是一些好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way19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